您现在的位置是:生活百科网 > 生活百科 >

艮的读音粤语(艮的粤语怎么读音)

2022-05-06 14:21生活百科 人已围观

简介01宁化客家话的形成客家人是汉民族的重要一支。自东晋开始,由于种种原因而大规模迁移客居异地,部分中原汉人陆续向南迁移。客家人自赣北下赣南、入闽西,后来又进入粤东和粤北...

01

宁化客家话的形成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重要一支。自东晋开始,由于种种原因而大规模迁移客居异地,部分中原汉人陆续向南迁移。客家人自赣北下赣南、入闽西,后来又进入粤东和粤北,都是大量聚居的,而且能够团结奋斗、艰苦创业,这些地区变成了后来的“纯客区”。于是在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的特殊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方言――客家方言。客家方言作为七大方言之一,拥有占汉民族总人数3.6%的使用者,作为一种古老的语言,保留了大量古代中原语言的特点。由于南方地形多为山地,四面环山,交通不便,较闭塞,与中原地区的交流相对较少,少战乱,生活安定,这些迁移人口保留了那个时代中原汉族的大量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尤其在语言方面。此外,南北方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使他们在语言、衣着、饮食习惯等方面又融合了具有南方特色的因素。

三明市宁化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地理位置优越,是闽江、赣江、汀江的源头,被称为“三江之源”,这里宛如世外桃源,尤为当时避难最安全的地方,所以这一批逃难的人民也就以迁居宁化为最多。宁化石壁是现在公认的客家祖地。英国教士艮贝尔氏于1912年在其所著《客家源流与迁徙》一书中说:“岭东客家,十有八九称其祖先系来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者。”又有诗为证:“问姓今存古卜杨,大多族谱祖闽方。女鞋豆腐仍原样,宁化人来说故乡。”这正说明了宁化在客家民系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社会和语言本身的发展,宁化客家方言在影响当地方言的同时,也受到土著或其他旁系方言的影响而逐渐有了自己的发展和创新。这就决定了宁化客家方言既不同于普通话,也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客家方言,被称为“原始客家话”,是早期客家话,是客家方言的母语。

艮的读音粤语(艮的粤语怎么读音)

客家孩童诵读《客家祖训》

02

宁化客家方言的声母、韵母和声调。

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有[p][p’][m][f][v][t][t’][L][k] [k’] [?][h][ts][ts’] [s][?]共16个 。

韵母:有阴声韵母18个,阳声韵母13个,入声韵母13个,共44个,有开口、齐齿、合口三呼而无撮口呼。

声调:宁化客家话有六个声调,分别为阴平44,阳平24,上声31,阴去11,阳去42,入声5。(也有学者把阴去和阳去都归入去声,就只有五个声调)。其中,宁化本地人的语言发言,至今尚保留着大量的古“入声”字。

03

宁化客家方言的词汇

1.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汉语的成分。例如:樵???2:柴。《说文》,散木也。从木焦声。《小雅》:“樵彼桑梓。”樵指不合用之木,唯堪伐作薪柴。《广韵》平声,宵韵,昨焦切:柴也。塍s??1:田埂。《说文》,稻中畦也。从土,塍声。猪膏油??1kau1i?u1:猪油。膏,脂肪。《说文》:膏,肥也。段玉裁按:肥当作脂。也指脂肪所熬的油。《庄子?山木》:“膏火自煎也。”斫????:砍,劈。《说文》段注:“斫,击也。”《广韵》:“入声,药韵,之若切,刀斫。”食si?:吃。《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粟。”《左传?隐公元年》:“食舍肉。”《战国策?齐策四》:“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2.在石壁客家方言中,还吸收了原住民的词汇,主要来自于古闽越族的语言以及畲话。现对照石壁方言简单举例如下:摆pai3:表示动量“次”、“回”。闽语中泉州话pai3。这个词汇来自古百越语,李方桂先生《台语比较手册构》构拟为﹡bai。今壮语pai2,布依语pai2,水语pai2。墟hi1:集市。厦门方言hu1。《正字通》:“墟,今俗商贾货物辐凑之处谓之墟,亦谓之集。”《青箱杂记》:“岭南呼市为墟。”柳宗元《童区寄传》:“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墟所卖之。”旧注:“南越中谓野市曰墟。”擘pa??,掰开,撕。广东话mak?,漳州话be??,龙州壮语bak?,标语mak?。

3.宁化客家话和普通话词汇对照表。

普通话

宁化客家话

太阳

热头

月亮

月光

白天

日昼

早晨

朝煋

上午

上昼

中午

昼边

下午

下昼

晚上

夜头

(固体)化了

妈妈

嗯嚒

奶奶

嫲嫲

老伯

老弟

姐妹

姊妹

姑姑

姑姊

房间

屋下

台阶

岭子

椽子

角子枋

厅堂

厅下

厨房

灶前

楼 上

棚上

绳子

筷子

箸只

汤匙

调羹

种稻田

作田

插秧

栽禾

斗笠

笠嫲

洗脸

洗面

洗澡

洗汤

吃饭

食饭

喝酒

食酒

口渴

嘴燥

砍柴

斫樵

站立

说话

话事

高兴

快活

这个

只介

造坟

做地

稻穗

禾涉

喝茶

食茶

怀孕

有好事

出嫁

行嫁

涎水

口澜

男人

男子社

蔬菜

青菜

帮忙

帮手

学校

学堂

小孩

细仔也

穿(衣)

回家

转屋

回去

转去

什么

什脉

你们

伊等人

小偷

憡估

我们

俺等人

他们

仡等人

起床

爬起来

眼睛

眼珠

脑壳

鼻子

鼻公

饿

腹挤

看(近)

看(远)

下(雪雨)

女人

女哩

泥土

开灯

拍火

自行车

脚踏车

来去

……

……

04

宁化客家方言中的词缀

词缀是一种构词语素,指的是意义不实在、在合成词内位置固定在前或在后的不成词语素。固定在前的是前缀,常见的有“细”“老”“阿”等;固定在后的是后缀,常见的有“子”“儿”“化”“性”等。在宁化客家方言中,常见的名词前缀有“老”“番”等;常见的后缀有“子”“头”“哩”“公”“佬”“婆”“牯”等。由于“子”的用途相对广泛,同上面列出的常用名词后缀有很多相通之处,所以其他名词词缀的用法皆可从对“子”的用法的探析中引申出来。下面以举例说明。

1.表示物件、器具的后缀。

如“子”表示器具、物件或动物时,常常起小称的作用。主要用来表示东西或动物的体积小。例如:鸟子(表示小鸟)、猫子(表示小猫)、石子(表示小的石头)、扑路子(表示皮肤上鼓起的小疙瘩)、舀了子(舀水用的小勺子)、鼓鲁子(突出鼓起的小肿块)、包捞子(表示鼓起的小包)、盖来子(小的瓶盖或茶壶盖)。能表示物件、器具的后缀除了“子”之外,还有“头”“公”等。“头”在实际运用中与“子”一样,都没有实在意义。例如“肩头、墙头、地头(表示地板)、热头(太阳)”等;除此之外,“头”还可以表示事物底部。例如“树头(表示树的底部,即树根)、菜头(表示菜根)”。再来看“公”这个后缀。“公”作为方言中的词缀,也能用来表示事物。例如:鼻公(表示鼻子)、雷公(表示雷电)、手指公(专指大拇指)、脚指公(专指大脚趾)、人公子(表示在画上或书上的小人儿) 。

2.表示对人的称呼时,常常表示对人的喜爱或亲昵。

例如:老妹子(表示小妹妹)、哥子(表示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命子(长辈对晚辈的爱称,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命根子”,但仅限于对孩子)、老头子(老年夫妻间妻子对丈夫的爱称,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老伴儿”)。在表示喜爱情感的称呼时,与“子”意义用法差不多的后缀还有“哩”。例如:老人哩(即普通话中的“老人家”)、新人哩(新娘子)、子女哩(小孩子)、子哩(小男孩)、女哩(小女孩) 。当“子”和“哩”用作表示喜爱情感的后缀时,虽然情感意义上一致,但是它们的搭配是固定的,不能够相互替换。可以说“老妹子”,但不能说“老妹哩”,可以说“老人哩”,但不能说“老人子”。

3.表示性别意义的后缀。

例如:“佬”“婆”“牯”“公”。其中,“佬”和“婆”多用于对人的称呼,例如“小明佬(‘小名+佬’的结构,若小名是小明,则可称呼为小明佬,表示亲昵,只用于对男性的称呼,也可称作‘小明牯’)、玉林婆(用法结构同‘佬’并与之相对,只用于对女性的称呼)”。“牯”“公”可以表示动物的性别。例如“牛牯(‘牯’表示雄兽,一些地区也用于对男性的称呼)、狗牯、鸡公(公用于表示雄性禽类),‘公’是表示雌性动物的后缀)”。

4.能够区别或改变词的意义的后缀。

这一点同普通话中后缀“子”的情况相似。试比较普通话中的“胖”和“胖子”、“垫”和“垫子”,后缀“子”不仅改变了它们的词义,还使它们的词性发生了变化。而客家方言中的后缀“子”,往往只能区别或改变词义,而不能够改变词性。例如:

糖――糖子(“糖”指的是食糖;而后缀“子”使其意义发生改变,专指糖果)

眼――眼子(“眼”指的是眼睛;而后缀“子”使其意义发生改变,指小洞)

口――口子(“口”指的是嘴;而方言中的“口子”意义有两种,分别是裂口和情妇)

手帕――手帕子(“手帕”指的是毛巾;而“手帕子”指的是手绢)

老妹――老妹子(“老妹”即“妹妹”,表示与对方有兄妹或姐妹关系,且不用于称呼;而“老妹子”指的是小妹妹,只用于称呼,不表示两人间的关系)

老弟――老弟子(“老弟”即“弟弟”,“老弟子”即“小弟弟”。与“老妹”和“老妹子”同理)

5、表示特殊意义的前缀。

例如:

“细”是客家方言中最常用的词语之一,表示小的、年幼的。例如:细妹子――小妹妹(不同于“老妹子”,“老妹子”一般是外人叫,而“细妹子”一般是家人叫) ;细杯子――小的杯子 ;细尔子――小鱼儿 。

“老”也是宁化客家话常用的前缀,同粤东等地的“阿”用法相同,如哥,只称“老伯,老哥”,不称“阿妹”;妹,只称“老妹”,不称“阿妹”。